乌克兰爆发政变,波罗申科卷土重来,泽连斯基没顶住,大势已去? 乌克兰政坛这几
乌克兰爆发政变,波罗申科卷土重来,泽连斯基没顶住,大势已去?乌克兰政坛这几天突然变天,泽连斯基一纸法案,点燃了全国怒火,也把自己推到了风暴中心。7月22日,他签署了一项看似不起眼的第12414号法案,把国家反腐局(NABU)和反腐检察官办公室(SAPO)架空了。法案通过得非常突然,议会只花了一场会议就搞定了263票赞成,只留13票反对,整个过程像走过场一样,这在乌克兰引起了轩然大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案内容多复杂,而是它直接动了老百姓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反腐。法案让总统亲信的总检察长可以随意插手反腐案件,还能直接解雇检察官。更让人质疑的是,就在法案签署前的一天,乌克兰安全部门突袭了NABU和SAPO的办公室,70名工作人员被搜查,理由是“被俄罗斯渗透”,但翻遍现场也没拿出一丁点证据。这下炸锅了,当天晚上基辅独立广场一下涌进三千人,喊着“耻辱”“泽连斯基下台”的口号,利沃夫、敖德萨、第聂伯等大城市也同步响应。有伤残老兵站出来怒斥政府,说这是对前线牺牲者的羞辱。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抗议了,这是政权基础在动摇。泽连斯基第二天就软了,宣布恢复反腐机构独立性,但没有提任何具体措施,这种含糊的表态反而被认为是变相妥协。欧盟直接警告乌克兰这是“严重倒退”,七国集团也跟着发声明,说如果不改,他们会重新考虑援助。压力不仅来自街头,也来自办公室。被削弱的反腐机构此前正盯着几桩大案:副总理切尔尼绍夫牵头的建筑腐败案,还有泽连斯基亲信在无人机采购中涉嫌几亿美元的黑钱操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也不让人省心,乌克兰外债已经干到了GDP的92%,但国内七成民众压根不知道这笔钱去哪了。前线士兵也在抱怨,物资短缺、官僚腐败,打仗打得心累。这时候,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名字又开始被频繁提起。他的团队被指是这次抗议的幕后推手。毕竟NABU和SAPO就是他在任时配合西方建立的,现在被泽连斯基一刀砍了,他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波罗申科的算盘很清楚:先逼泽连斯基恢复反腐独立性,接着搞掉总统办公厅主任和总理,最后一步就是让泽连斯基下台,哪怕不辞职,也要变成个听话的橡皮图章。这场局,美国也插了一手。《纽约时报》和西摩·赫什的报道都提到,华盛顿已经就“流放泽连斯基”达成某种内部共识。他们看好的人选是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目前民调支持率高达72%。这位退役将军有军方背景、民众基础,又没太多政治包袱,是一个能顶住内外压力的新面孔。特朗普政府的立场也悄悄变了,表面上他们恢复了对乌克兰的军援,比如支援了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但私底下却在往后退。他们希望欧洲来主导乌克兰事务,自己则想抽身出来,专心对付中东和中国。特朗普还提出了一个“50天停火通牒”,威胁对继续买俄油的国家征收100%的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印度和巴西。与此同时,战场也没给泽连斯基留多少喘息空间。6月份,俄军推进速度创下8个月新高,靠着无人机精准打击乌克兰铁路系统,几条关键补给线被直接切断。兵力也吃紧,强制征兵让18到35岁男性人口锐减12%,新兵训练不足,前线阵亡率直线上升。泽连斯基也看出来撑不下去了,7月内他连续多次公开呼吁和俄罗斯谈判。俄罗斯态度很硬,普京坚持要乌克兰承认俄方控制的土地,而且明确表示不和“过期总统”谈判,意思是泽连斯基得先下台才能谈。现在的问题不是泽连斯基想不想谈,而是他还有没有资格谈。国内支持度崩塌,西方信心动摇,前线节节败退,他的位置已经岌岌可危。而他周围的人也开始保命要紧,不少高层官员开始悄悄撤资、安排家人出国,政治气氛极度紧张。在这个权力真空的边缘,波罗申科虽然想重回权力中心,但他的“亲西方旧势力”形象和过去的贪腐案仍是包袱。相比之下,扎卢日内因为军方背景和高民调更有希望获得美国和乌克兰民众的双重认可。眼下这场政变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夺权,更像是一场结构性的内部重组。泽连斯基能不能挺过这一关,已经不在于他怎么做,而在于别人还愿不愿意让他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